找到相关内容938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念处观行的修法

    不知行,坐时不知坐,打个比方说:刚才站起来时,你哪一只脚先走?刚才你走进庙宇时,哪一只脚先踏进来,你知道吗?在修身念处时,我们要知道身体在做些什么?我们的心念很微细,不容易观察到,而念处中,身体的行动...气息长,还是吸入的气息长?是呼出的气息短,还是吸入的气息短?它们是冷或是暖的等等,都要用心觉察它更要观察气息入体内,出来有进去,对呼吸要了了觉知。观行、住、坐、卧及出入息,并没有观身不净。念处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60970337.html
  • 唐卜陆西亚多

    念处是实践八正道的要素,能做到正念就一定能实践整个八正道,它是获得和平与实现涅槃的唯一道路,佛陀说:“它是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;它是获得净化、克服忧伤与叹息、永断痛苦与烦恼,进入正道与实现自由的唯一...全神贯注在身体,就不必特别努力去练习另外三个念处的贯注,即受念处、心念处与法念处。身念处是主要的禅修方法,它能够自动地帮助你练习另外三种正念。事实上,当练习深化之后,自然会发现念处并不是独立作用,它们...

    Jack kernfield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3547350.html
  • “心念处”之探讨──以《大智度论》为主(2)

    都是毕竟清净的,这才是《般若经》中所要表达的深意。  (二) “心念处”与“三空”的结合  笔者于此想先探讨“内空”、“外空”、“内外空”这三空的内涵,然后再进一步探讨“三空”与“念处”的结合,并论述...对于龙树在《大智度论》中对三空的论证,应有著显著的影响。其次,根据印顺法师所说,《杂阿含经》所阐释“念处”的经文共有54经。86 而根据《杂阿含经》卷24,〈610经〉所说:  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我...

    释如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1547579.html
  • 《中阿含》《说处经》

    ,此灭故彼灭。  无明→行→识→名色→六入→触→受→爱→取→有→生→老病死。  11.念处:观身如身、观受如受、观心如心、观法如法。  12.正断:断已生恶、不生未生恶、生未生善、住已生善。  ...彼此相交错重叠的。如八正道中的正念,七觉支中的念觉支,五根、五力中的念根、念力,都是指念处;正定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觉支,与神足、禅、无色是相同性质的;正方便、精进觉支、精进根、精进力,与正断相同...

    庄春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4849145.html
  • 当代阿罗汉马哈西尊者传记

    七天…..可获得正道、体证涅盘……」更是忠心耿耿。他决定去寻找念处内观明师。打听到离毛淡棉不远处的打端镇(Thaton) 住著一位很有名望的明贡(Mingun)尊者,而且得知明贡尊者的老师竟然是锡...念处也同时在开展七觉支,七觉支平衡开展时,能消除各种疾病,梭巴纳比丘身心清净的状况是七觉支开展的(止观)功能。(正念--即观力强时,能除尽不善心,心清净将带动身清净,因身的质变是依赖心的作用。)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52453459.html
  • “如是我闻”的来历

    佛若不在世的时候,我们也没有地方住了。怎么办呢?我们住到什么地方去啊?”   释迦牟尼佛说:“我入涅盘之後,你们依“念处”而住 。念处,就是身、受心、法。身,就观身不净。受,就观受是苦。心,要观心无常。法,要观法无我。你若用这种的观想,就可以得到定。所以你们要依念处而住。”阿难说:“我还有一个问题。这个问题,是特别重要的,比以前那几个问题都重要。”   释迦牟尼佛说:“什麼问题这麼的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63356124.html
  • “大智度论”集粹之七十 菩萨如何行檀波罗蜜

    由是而生亲近之心,陕我而受道。  由以上摄法而摄取的家生,因依我而受道,故渐渐住于戒。同时进修挥、无量心、无色定、念处乃至八圣道分、空、无相、无作三昧,得入正位中,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、辟...能修念处乃至八圣道分。在修三十七助道法时,渐入三乘而得涅盘,终不失道。  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,见家生愚痴,无有智慧,菩萨应告谕家生:  “汝等何故不修智慧?”  若家生说:  “因缘未具足故。”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2464045.html
  • 正念的力量——开启解脱大门之钥

    念处经》的开端与结尾,有著严肃又有力的叙述:  这是唯一的道路,诸比丘!能净化众生,克服忧伤,消灭悲苦,抵达正道,证得涅槃的唯一道路,即念处。   培养“全然专注”,开发“念”的潜力   在日常生活...这些理由同时也是要简介念处的精神,以作为其广大与意义深远见解的指标。此外,更希望已经依方法修持的人们,于下列的观察中(编按:见后文),能认同自己修持的某些特点,并鼓励自己审慎地增长它们。   (...

    向智尊者 著 香光书乡编译组 译

    |正念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1505392091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的精神与内涵

    精神与内涵,总结为六:   一、不放逸的:   要以一种不放逸的修道态度,使自身时时摒除外缘,系于正念。如第六三七经中,世尊告诫弟子要善摄心念,住念处,要有如一个贪生怕死的人,手捧装满油的碗,后面...」、「念处」、「三十七道品」及「中道」等思想,却一致地贯穿于全经中,无论是与弟子、外道、六道众生或对天龙八部随机说法。可见本经所彰显世尊教理教法的完整性,不会因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而有所不同。   ...

    郭守仁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440241.html
  • 试析数息法中的“六妙门”

    thapetvaa )后, 彼正念而入息( sato assasati ),正念而出息( sato passasati )。”接著即开始说明安那般那念如何配合“念处”修习,最后可得大果 (mahapphalaa )、 大福利 (mahaanisa.m-saa )––或不动( akuppa ),或二果(阿罗汉、阿那含),或七果(二种阿罗汉、五种阿那含)。或者在“念处”之后加上“七觉支”, 而可达到明( ...

    林昭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044456.html